器官的最小單位是什么?
回顧下初中物理: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。
在電子顯微鏡下,原子是由原子核(質子和中子構成)和繞核高速運轉的電子組成。 質子和電子的數(shù)量,區(qū)分出了不同的化學元素。比如一個氫元素和氧元素,它們的原子序數(shù)是不同的。當幾個原子結合在一起時,就會形成分子,再由各分子形成細胞,而細胞正是人體主要的構成成分,進一步形成各種器官。
原子也不是靜止不動的,無時不刻不在做偏離本位的震蕩運動。物理學里,將原子在一定的時間內振動的速率就叫原子振動頻率。這樣一來,我們觀察身體最內在的結構,就相當有趣了。首先我們從原子的微妙結構開始,原子以大約1015赫茲的頻率振動,而一個原子核大約1022赫茲的頻率振動。這些振動速率快到無法想象。簡單的說,當一個原子每秒以1022次在兩極間前后振動時,它就好像是每秒在說1022次“是!不是!是!不是……”。
當原子結合起來變成分子時,振動速率會減低,而質量會增加。分子是以大約109赫茲的速度振動。借由各種分子,一個個活細胞變形成了,而不同的細胞則構成了生物體。就像所有物質一樣,身體組織、器官和細胞,都維持著一定的振動頻率。
我們再來研究下共振現(xiàn)象,你就會明白人體的工作原理。
共振有一個神奇的功能。就是可以把非常小的、微不足道的能量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,積少成多,辦成我們所想不到的大事。
這種共振能力,每一個小孩子都會運用,那就是蕩秋千。要一次讓秋千蕩到最高點,需要很大的能量,然而小孩子通過經驗就會知道,每次只要加一點點力,就可以讓秋千越蕩越高,最后到達最高點。當然,這個加力的時間和方向不能搞錯,用物理學的話來說,就是外力的頻率與秋千的“本征頻率”(eigen frequency)要相同。
不要小看共振現(xiàn)象,工程上稍微不小心,就會造成災難。
例如,20世紀70年代,英國的“彗星”式大型民航機,就是因為共振而墜毀;20世紀80年代,美國航天飛機計劃幾乎因為共振而夭折。當年拿破侖入侵西班牙時,一支法國軍隊齊步過橋,因為齊步走的步伐頻率剛好接近大橋的本征頻率,導致大橋震斷淹死不少人。
共振的另一個神奇之處,就是可以把能量從一個物體悄無聲息傳遞到另外一個物體。
我們借助音叉聲學模型來幫助理解。圖中有兩個音叉,本征頻率完全一樣。最開始的時候,敲打1號音叉,讓其振動發(fā)出音響,2號音叉不動。隨著1號音叉的能量不斷損耗,因為它在振動過程中,需要來回不斷推動空氣。而那個靜靜在聽的2號音叉,一點一點地開始自發(fā)振動起來,最后2號音叉就像秋千一樣,越擺越高,大大地振動起來。能量就這樣從1號音叉悄無聲息地轉移到了2號音叉上去。
現(xiàn)在,我們可以解釋一點七瓦的心臟,如何讓血液流進每一個身體器官了。
人體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(tǒng),心臟每次跳動,都會將血液打進主動脈,大大小小的器官都掛在動脈血管上。經絡上的穴位,在解剖學上正好處于動脈血管與靜脈血管之間的位置。人體不僅心臟在跳動,每個器官都在以固有頻率振動,心臟與各個器官之間,正是通過共振的方式來完成血液傳輸。
用針灸扎入穴位,會影響血液從動脈向靜脈的回流,從而干預相應組織器官的共振頻率,達到調整疾病的目的。
人體的運作就像一場盛大的交響樂團。身體不同組織、器官、淋巴、血管、經絡在一起和諧共振。整個血管內疊加著全部器官的振動頻率,中醫(yī)的脈象包含著豐富的頻率信息。
小小的頻率干擾,會引起不舒服;有更多的干擾或不和諧時,免疫系統(tǒng)就會被破壞或生病(例如聲波武器)。一部分不和諧了,會傳遞到全身受苦。我們可以將疾病理解成身體內一個或幾個器官頻率異常,身體的自我調節(jié)能力,就相當于指揮官,將異常的器官調回原有頻率,保持整體的和諧與共鳴。
血管內無時不刻疊加著全部器官的振動頻率,中醫(yī)的脈象包含著豐富的頻率信息。如果能將此解析出來,就能通過無創(chuàng)方式看到五臟六腑的情況。古代以手指觸碰橈動脈血管,通過對比各種狀況的脈搏振幅、強弱、深淺、快慢、位置來評估臟腑病變。經典文獻《難經》《瀕湖脈學》講的就是多種脈象的對比變化。但通過這種方式學習非常困難,需要指感、經驗、心境、學識四合一,真是一項神技,掌握的人少又少。隨著現(xiàn)代技術的發(fā)展,現(xiàn)在已經出現(xiàn)以中醫(yī)把脈為原理,結合共振技術,將
振動頻率電子數(shù)字化,可以
精準判斷細胞振動頻率,和正常
頻率作比對,得出組織、器官等的全部健康信息,
大易Nature系統(tǒng)即以此為技術基礎,開發(fā)出精準探測身體健康狀態(tài)的健康管理系統(tǒng),在細胞頻率共振技術領域領先于其它健康篩查系統(tǒng)。